当前位置: 主页 > 学术天地 > 文博研究 > 浅论西汉帝陵制度

浅论西汉帝陵制度

来源:鹤壁市博物馆 2017-07-12 17:32

蒋树森
发表于《黑龙江史志》2014年第20期
    摘要:西汉帝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。西汉帝陵与商周那种“集中公墓制”不同,每座帝陵的陵园与茔域有相当的规模,各类建筑设施一应俱全,形成完善的管理功能,是一种“独立陵园制”。
    关键词:西汉;帝陵;考古
 
西汉十一代皇帝,死后均葬在首都长安城附近。通过考古调查、发掘,再结合文献记载,现已基本确定了各帝陵的名称和位置。这十一座帝陵,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东郊以外,其余九座均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,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武帝茂陵、昭帝平陵、成帝延陵、平帝康陵、元帝渭陵、哀帝义陵、惠帝安陵、高祖长陵、景帝阳陵。从考古调查和文献记载看,西汉十一座帝陵除去文帝霸陵属于“凿山为藏”的大型崖洞墓外,其余十座都是在平地上向下开挖竖穴土圹、地面上筑高大的坟丘。西汉每座帝陵都有单独的陵区,以坐西向东的坟丘为中心,建有陵园,并设置寝殿、便殿、祠庙等礼制性建筑;陵园东阙门外有很长的司马道,两旁有许多的功臣贵戚陪葬墓;坟丘较远处还有守陵的陵邑。
一、陵墓
西汉帝陵的坟丘均为夯土筑造,多呈覆斗状,文献记载,其高度一般为12丈,合今27米多。经实测,坟丘现存高度在28-31米之间,坟丘底边长约150-170米。现存高祖长陵封土底边东西长165米,南北宽145米,高约30米。汉武帝茂陵坟丘较为高大,文献记载高20丈,今实测46.5米,底边长约240米。巨大的坟丘下面就是地宫,但迄今为止均没有发掘过。东汉卫宏的《汉旧仪》描述武帝茂陵的地宫时说,“内置梓棺柏黄肠题凑”,“其设四通羡门”。可知西汉帝陵的地宫与已经发掘的许多诸侯王墓大体相同,也是一种“梓棺、便房、黄肠题凑”式的木结构建筑。考古工作者曾对景帝阳陵、宣帝杜陵墓坑周围进行过钻探,发现每边各有一条墓道,正与“四通羡门”的记载相合。
二、陵园
西汉帝陵以坟丘为中心,周围有陵园夯土垣墙。西汉皇后或夫人附葬于帝陵,但不同穴,即各有坟丘及陵园。汉初高祖陵与吕后陵同在一个陵园围墙之内,自景帝阳陵开始帝陵与后陵分置陵园,后陵多位于帝陵之东。陵园围墙平面一般呈方形或长方形,每边墙正中设有阙门,称为司马门。高祖长陵陵园边长780米,周长3120米。景帝阳陵陵园夯土墙边长418米,墙宽3-3.5米;四周中部均有阙门,其中发掘了南阙门夯土基址,是一种只有帝王才能使用的土木结构建筑的“三出阙”。宣帝杜陵陵园夯土垣墙边长433米,宽8-10米,其中的东阙门遗址面阔近85米,进深约20米,由门道、左右塾、左右配廊、散水等组成。
三、礼制建筑
西汉帝陵的地面上还建有寝殿、便殿、祠庙一类的礼制建筑。《汉书·韦玄成》记载:“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,与太上皇、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……又园中各有寝、便殿。日祭于寝,月祭于庙,时祭于便殿。”寝殿为陵中的正殿,殿内陈设皇帝生前的衣冠和起居用具,并有宫人“随鼓漏、理被枕、具盥水、陈严具”,完全像生前那样侍奉。便殿以像“休宴之所”。近年在长陵、阳陵、茂陵、杜陵、渭陵都发现大面积的建筑基址。其中宣帝杜陵的寝殿建筑经过发掘,其位置紧靠陵园东南,周围也筑有围墙,称为寝园。寝园呈长方形,东西长174米,南北宽120米,占地20880平方米。其东侧为寝殿,西侧为便殿。寝殿东西长74.3米,南北宽37.5米,中为殿堂建筑,周有回廊、散水,设两门及六阶。便殿东、南、北三侧筑墙,西边有廊,分堂、室、院三组建筑。以惠帝时在长陵建原庙为起始,西汉诸陵都在陵园附近建庙,但一般距坟丘稍远。宣帝杜陵东北有一座夯土台基,平面近方形,根据其地势、位置及出土大量的龙纹、凤纹空心砖等,发掘者推测其可能是杜陵的庙址。
四、从葬坑
西汉帝陵除去地面建筑外,坟丘附近的地下都有规模巨大的从葬坑,坑内埋葬着数以万计的各类随葬品。其中,景帝阳陵从葬坑的分布范围已勘探清楚,并做了较大规模的发掘。阳陵从葬坑可分为陵园墙内和墙外两大部分。陵园墙内从葬坑以坟丘为中心,向外呈辐射状分布,计86座。各坑的长度不等,最短的仅有4米,最长的超过100米。坑宽3-4米,坑口距地表深5-11米,坑深3米左右。从初步的试掘和钻探可知,坑内埋葬有数量十分惊人的骑步兵人俑、动物俑以及车马、兵器、生活用器等。陵园东墙外的从葬坑以司马道为界,分为南北两大区。南区在96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有24座坑,90年代对其中的14座坑进行了试掘,发现密集排列的陶质人俑、家畜家禽俑以及陶、铜、铁质的生活用器。陶俑出土时所穿丝绸之类的衣服已朽,故多为裸体俑。像这样有大量陶俑随葬的从葬坑,其他帝陵也有发现。武帝茂陵陵园的西、南、北三面都发现了数量颇多的陪葬坑。文帝霸陵的窦皇后陵园西墙以外曾发掘陪葬坑47座,也出土了一批陶俑、禽兽遗骨等。
五、陪葬墓
帝陵之东,沿司马道两侧又有为数众多的功臣贵戚陪葬墓。其中高祖长陵有63座,史书记载陪葬者有萧何、曹参、周勃等;武帝茂陵有12座,陪葬名臣有卫青、霍去病、金日磾、霍光、公孙弘、上官安、上官桀等;而宣帝杜陵多达107座。陪葬墓的封土较帝陵小得多,有覆斗形、圆锥形、山形等。从对阳陵的钻探情况看,陪葬墓的数量当远远超过地上已知的封土数。阳陵陪葬墓区以司马道为中心,南北宽达1500米,占地3.5平方公里。在这一范围内钻探出大中小型墓葬5000余座(包括陪葬坑)。这些墓葬以壕沟相隔,形成若干不很规则的棋盘格式墓园。墓园一般呈正方形,少数为长方形,墓园内有数量不等的墓葬和陪葬坑。这种墓园或属于家族莹园,即功臣贵戚陪葬于阳陵,而子孙也附葬于此。
 西汉帝陵的陪葬墓中,以武帝茂陵霍去病墓最具特点。其坟冢象祁连山,冢上立石。坟冢上下矗立着数十尊大型动物石雕,有卧虎、跃马、蹲象等,其中以“马踏匈奴”最为有名。西汉帝陵的陪葬墓只有少数几座经过发掘。60年代中期在今咸阳杨家湾发掘了两座属于高祖长陵的陪葬大墓,可能是汉初功臣周勃夫妇的墓葬。在该墓墓前的多座陪葬坑中出土了3000多件高约七八十厘米的彩绘骑兵俑,虽不如秦始皇陵兵马俑那样高大,但也阵容庄严,气势非凡。
六、刑徒墓
 西汉帝陵附近除去陪葬墓外,还有一类与葬制葬仪无关的墓葬,这就是修陵的刑徒墓。修建帝陵是一项十分艰巨浩繁的工程,其主要的劳动力就是数以万计的刑徒。然而由于繁重的劳动,艰苦的环境,严苛的管理及刑罚,大量的刑徒死去,草草收葬于帝陵附近的某一集中区域。1972年,在景帝阳陵坟丘西北约1500米处发现了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刑徒墓地。刑徒墓墓坑窄小,坑内埋一人或多人,发掘出的尸骨,颈上或脚上带有铁制的刑具。像这类刑徒墓在其他帝陵也有发现。
    七、陵邑
西汉从高祖长陵至宣帝杜陵,还在陵墓附近设置陵邑,以奉寝陵。并迁徙天下富豪贵族高官到陵邑居住,既可守陵,又削弱地方豪强势力,达到巩固中央集权之目的。这项措施,至汉元帝永光四年(公元前40年)下诏废止,东汉之世,未再恢复。高祖长陵的陵邑设在陵园之北,它的南墙一部分就利用陵园之北墙。陵邑只有北、西、南三面城墙,而无东墙,这与宋代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引《关中记》记述的“长陵城南、北、西三面有城,东面无城。陪葬者皆在东。徙关东大族万家,以为陵邑。”是一致的。宣帝杜陵的陵邑北去帝陵约2000米,有夯土城墙,东西墙各长约700米,南北墙各长约2250米。陵邑内发现许多建筑遗址。陵邑直属中央管辖,西汉一代,陵邑人口多者可达数万户,与长安呼应,共同造就了京师的繁华景象。
西汉是我国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,封建社会的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、确立和巩固基本上都完成于西汉。西汉帝陵与商周那种“集中公墓制”不同,每座帝陵的陵园与茔域有相当的规模,各类建筑设施一应俱全,形成完善的管理功能,是一种“独立陵园制”。西汉“独立陵园制”在继承秦始皇陵园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,并奠定了以后两千多年帝陵陵园制度的基础。 
 
参考文献
1.班固:《汉书》,中华书局1962年版。
2.夏鼐、王仲殊等: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考古学》,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。
3.宋治民:《战国秦汉考古》,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。

(责任编辑:admin)